发布日期:2023-03-23
浏览次数:
【核心观点】革新理念,新时期草地功能再认识及多功能目标管理,协调人地矛盾;技术创新,研发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功能提升的技术创新;转变方式,提升草地畜牧业生产效率及产品价值;集成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范式。
青海大学伟德(Britain·bevictor)官方网站主任 赵新全
中国经济时报: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第一个进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国家公园,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更汇聚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世界著名的三条大江的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您在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建设及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集成推广方面做了开创性工作,是我国青藏高原草地生态学研究学科带头人之一。请您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创新及实践角度,谈谈对于国家公园探索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的建议。
赵新全:三江源国家公园自体制试点以来,科技支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创新及实践,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物种多样性持续恢复,关键物种种群数量稳定增长,不断发现水獭、兔狲、荒野猫、野猪等新的物种记录,草地盖度、生物量、生态服务功能持续增加,牧民生计持续改善,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三江源样板。
国家公园“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还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为此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
第一,革新理念,新时期草地功能再认识及多功能目标管理,协调人地矛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新时代草地从功能、资源和服务三个层次赋予草地多功能性。草地功能可将草地分为保护草地、放牧草地、栽培草地三种类型,分别代表草地生物多样及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草地畜牧业生产及饲草料生产功能。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则形成了草地的生物资源多样性,这些资源可广泛地应用于人口健康、农牧育种及工农业生产。草地还可实现调节、供给、支持和文化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产品基础,而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草地多功能目标管理就是通过草地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实现草地生态、生产、生活共同繁荣,达到保护自然、服务人民和永续发展的目标。为此,建议做好两个相结合:国土资源空间优化与解决人地矛盾相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相结合的繁荣发展模式。优化保护草地、放牧草地、栽培草地布局,实现草地的多功能管理目标。
第二,技术创新,研发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功能提升的技术创新。建立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高精度时空基准信息的服务网络;建设规范、长期、涵盖主要地理单元及生态类型的点面生态环境监测样地;创新应用物联感知、彩虹4等大中型无人机、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突破高寒偏远、地域广袤、基础匮乏地区水土气生多要素实时采集关键技术,推动生态感知、人类干扰识别和智能管护巡护等的智慧化;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智慧化监测框架,建立“关键区域实时动态监测+全域生态管护巡护人工监测”的智慧监测网络,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智能化监测。研发承载力核定、栖息地评估、生境连通性、乡土草种育种、土壤功能微生物应用、家畜营养均衡养殖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草地近自然修复及草地功能提升技术体系。
第三,转变方式,提升草地畜牧业生产效率及产品价值。因地制宜地扩展栽培草地建植,创建现代草牧业的生产新模式,突破高寒地区草牧业季节性营养不平衡瓶颈。充分利用退耕还草地、国营农场、农牧交错区耕地等土地资源,利用气候变暖变湿的有利变化,适度扩展栽培草地面积,开发饲草生产专用土地资源。支持规模化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实现籽实体农业向营养体农业转变,建设高质量饲草生产基地,示范推广高质高效技术体系,实现“以小保大”。建立禾豆混播等为代表的优质高产种植体系及以青贮为主的饲草加工体系,支持营养均衡高效饲养基地建设,实现营养均衡饲养为主的草畜一体化生产体系,将单一依赖天然草地的传统畜牧业转变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两段式新型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缩短家畜饲养周期,减轻放牧草地载畜压力,促进高原草牧业的绿色发展,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建议将种粮直补政策延伸到生态草业发展领域,建立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及物流可追溯体系,研究高原绿色有机农牧产品功能成分,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以牧业合作社及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的新型牧业合作组织管理模式,为绿色有机畜产品输出地奠定坚实的饲草基础保障。
第四,集成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范式。将牧民合理的放牧活动作为国家公园原真性、完整性的一部分,把放牧作为生活资料而不作为生产资料,以满足国家公园核心区牧民的生活习惯和对肉奶的基本需求为底线,核定每户最少牲畜饲养数量。实施“机会成本+管护成本”的补偿标准,以弥补牧民缩减牲畜而损失的直接经济价值为下限,直接经济价值损失与管护员成本之和为上限核定生态补偿标准。生态补偿标准实现公平基础上的差异化补偿,建议将补偿资金纳入中央财政预算或中央转移支付增加生态补偿专项的扶持。加强草地质量星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培训生态管护员从事生态监测的技能,成为生态监测重要数据来源,定期发布以草原质量(如草地生产力及覆盖率等)数据产品,并作为草原奖补资金兑付的依据,形成草地质量变化引导的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新机制,将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效果挂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化标准及实现路径。
转载自 中国经济时报